《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本课是岳麓版必修 2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 1 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一词学生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更多是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来理解的。从经济成长历程来说,社会主义如何成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这种对话不是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自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后,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与实践,这无形中是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是一个提问者,虽然他本人不能再作任何回答,可是无数的理论家与实践家们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著作中引经典据,试图解答现实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制度的制订都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实践、斗争都是在回应马克思关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提问,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叹息。把这样一个至今还在持续的“对话”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沉重历史中的鲜活、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或许能够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本课的设计试图以“历史的对话”展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迁,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使学生理解伟人的思想与实践,把这段看似遥远却又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历史,变得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理解。本课以“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列宁与农民的对话”、“斯大林与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