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服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服饰材料的选取、初步加工和纺织工具的发明及利用等方面,了解服饰从无到有的基本历程。(2)了解服饰的基本构成,学会分析影响服饰构成的诸多因素。(3)认识服饰的功能,尤其是其社会功能。2.能力与方法(1)搜集反映各民族服饰的图片,比较其主要的同异,进一步分析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对服饰构成造成的影响。(2)通过对“服饰起源”的讨论,进一步认识服饰的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3)将服饰的发展变化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认识服饰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服饰产生、功能以及影响服饰诸多因素的了解,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是进行历史考察的独特视角,激发对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服饰发展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影响服饰发展因素的深入认识,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服饰的变化、规范、流行等各种现实问题。二、教材分析社会生活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衣食住行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也蕴含诸多文化因素。服饰发展的历史,同样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1、从服饰材料和工艺看服饰的产生。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穿着方式是自然披挂。骨针等工具的发明使人类开始了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兽皮来源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自然物韧性纤维的被利用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用以加工天然纤维,纺出线绳后用骨针经纬交织,织成麻布,产生了最早的纺织品。之后,又产生了饲蚕和丝纺,缫丝织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服饰材料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其中工具的发明起了重要的作用。2、服饰的构成和影响服饰样式的诸多因素。服饰的主要形制是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其构成主要是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部分。服饰的样式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不同性别的人因生理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礼仪礼节的不同对服饰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生理差别,社会礼仪对人的约束也分年龄阶段,如男子二十岁必须加冠等。不同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服饰的样式,生活在寒带和热带的人民为适应环境,服装的简繁、工艺都有很大区别。服饰样式还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蒙古族长期逐水草而居,衣服质料以兽皮为主,上下连属的的袍子在骑马时能够护膝御寒,夜晚还能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