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百家争鸣(一)社会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2)经济:井田制崩溃(物质条件)(3)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二)流派及代表人物(三)儒家学派1 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核心:“仁”“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2)提出“礼”的学说 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的是等级贵贱“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3)政治: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4)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张人的全面发展2 孟子(战国)(1)政治:仁政——反对暴政和诸侯混战(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注意:“贵”、“轻”是指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3)伦理观:性善论3 荀子(战国)(1)政治:施行“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认识到人民的强大力量)(3)伦理观:性恶论(4)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和“知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四)道家学派1 老子哲学思想:(1) “道”是世界的根本(2)朴素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并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方面如“长短相依、难易想成、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学派代表人物儒家春秋:孔子战国: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1反映了消极悲观人生态度2 庄子 (1)认为“道”是最高原则,宣扬“天道”和自然无为(2)齐物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齐生死”,反映了更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五)法家学派法家思想的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六)墨家学派1 墨家思想的主旨:兼相爱、交相利2 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比较:墨家的 “兼爱”是无等级的爱;而孔子所说的“仁”是有等级差别的爱。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墨家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二、儒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