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 反思自我——听龚敏芝老师《话说秦始皇,走近唐太宗》的几点想法昨天下午学生放假后,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随意地选了《话说秦始皇,走进唐太宗》这篇课例来听。我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就心生纳闷,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合在一起怎么上呢?更何况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本册课文中地位也比较高,合在一起不会冲淡主题吗?刚开始听的时候我脑袋里还在犯迷糊,随着课堂的深入,这股疑团逐渐消解。龚老师一开始就点题,并提问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接着用了一段《英雄》的背景资料,把这部电影热播后网上对秦始皇展开的截然相反的评价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对秦始皇有如此大的争议?这里全班同学有一个小小的讨论,接着让学生归纳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在学生归纳之后老师总结给出四点标准:一、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二、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生产力的标准;三、克服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四、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在告知方法后,让学生参造历史剧的基础上对两位人物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后老师告之史学观点,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及启示。这一设计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仅为龚老师的精心设计喝彩。同时也在对比自己的课堂,感触颇多。一、课堂主题的选择,与课时的安排。我是把秦始皇和唐太宗分开来上的,而且足足用了四节课的时间,而龚老师竟然在 36 分钟内完成了两节课的教学,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我现在常常因为课时不足,而埋怨新课程和老教材一样,都在赶时间、抓成绩。龚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为什么她的学生能够如此活跃、而且史学知识如此充实呢?想想我当时让学生回答“如果你是秦朝的普通百姓你是崇拜秦始皇还是憎恨秦始皇?”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反映,再对比龚老师的学生感觉是天差地别。而且坐在课堂上的学生绝对是适应了龚老师这种课堂教学的,看他们的发言感觉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很强。这些绝不是一日之功。后来想起配套讲解的培训资料,看了教学设计说明与背景介绍之后才明白,龚老师课堂的出采在于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包括老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调查,对学生课堂疑问的了解,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而且学习之后还撰写小论文《我看秦始皇》、《我眼中的唐太宗》,并让学生编排历史剧。这样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