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链接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 (1949 年 10 月—现在)1.1949 年 10 月----1956 年底 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 年-----1956 年底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6 年-----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3.1966 年------1976 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 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1、背景:①建国初,大力 和发展 成为新中国的当务之急。② 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工业化提上日程。2、方针: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 的主张。3、实施:“一五计划”(1953 年-1957 年)“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 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 。4、成就:1957 年底①初步建立了 ②形成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由私到公)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 ,早日建成 2、性质及实质:社会主义性质;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范围及措施:农业:① 1953 年初级农业合作社。② 1955 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① 1951 年,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② 1953 年,决定推进 运动。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国家采取 、 、 的策略,运用 、 和 等 形 式 , 将 其 纳 入 轨 道 ; ② 1953 年 底 , 实行 的公私合营。③ 1956 年,实行 公私合营。4、意义: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 在中国基本确立。②为 开辟了道路。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56—76)1、成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八大”(1956 年)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背景② 由 和 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 同 的矛盾。——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③ ,把我国从 变为工业国。——解决矛盾的关键2、 “左”倾错误的教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以 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以“ ”为特点(“一大二公”是指规模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