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材料运用方法解析在信息时代,如何从众多的讯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这种培养不应仅仅体现在对试卷中材料题的解读和分析,更应贯彻于平时教学中。下面就谈谈本人在人民版历史必修 2(07 年第 3 版)教学中运用材料的一些体会。材料一:《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P24)这是专题一第三课的课后材料,我在上课时就拿来应用了。“市”的发展一目中讲到唐朝时说了两个方面:1.“草市”作用显著和“夜市”繁荣体现了商品经济发达;2.但市的管理制度不能适用形势即依然很严格。讲完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提示:1.禁令是针对已经存在的现象的,既然它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就表明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大量入市,那官员为什么要在做官的同时入市呢?2.既然官员大量入市,那皇帝为什么还要禁止呢?这样一提示,学生再结合所学很快就得出结论了:1. 官员入市说明当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以致官员都想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业中获利;2.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说明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学生理解后,我又作了延伸——这实际反映了现实中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权和钱的关系,这实际是历史中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必须掌握经济大权但在权力的分配上(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绝不能让管理权与经济权集中于某一人或某一部门,否则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英明的唐太宗禁止高官入市,我们的政府几年前也让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停办企业。这样一讲,好多学生就对现实中的部分官员腐败的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材料二: 1957—1961 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P55) 年份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195719505164.0419.61189.3195820000196.9477.01563.1195917000170.9410.41214.7196014350106.3194.1985.519611475080.0181.4506.5这是专题三第一课正文中的图表,教材把它放在那里是有深意的。上一段正文说的是“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下一段说的 1960 年冬开始在农村纠“左”和对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于两个运动造成了怎样的破坏以及为什么八字方针“调整”当头,书上却只字未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带领学生从这张表中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