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听课随笔之(二十)讲述的逻辑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听课随笔之(二十)讲述的逻辑_第1页
1/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听课随笔之(二十)讲述的逻辑_第2页
2/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听课随笔之(二十)讲述的逻辑_第3页
3/4
听课随笔之二十讲述的逻辑在一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观摩会上,一位教师现场执教《洋务运动》一课。在讲授洋务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先是讲述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然后讲到:洋务派创办这些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聘请了国外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由于官员和工人都不懂外语,看不懂外国设备的图纸,也听不懂外国技术人员的话,造成了很多的困难,工作难以开展。洋务派认识到必须培养翻译人才,于是创办新式教育,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后又陆续办了一些新式的学堂,培养了一批人才。这节课结束后,听课的同事大多认为授课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讲得很清楚。而我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样讲,学生当然会明白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教育的原因。但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是引进外国设备和雇用外国人员后产生的吗?这位教师所讲述的,与实际上的历史进程不甚相符。我们知道,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1862 年,与洋务派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几乎是同时,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原来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涉时,或是靠外国的翻译官传达,或是雇用民间与洋人打过交道且懂外语的人(称为“通事”),但清廷认为这两种人都偏袒外国,是靠不住的,倚赖他们容易吃亏上当,因此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用奕訢的话说就是:“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曾国藩甚至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1 也就是说,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教育的出现,是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与西方国家交涉增多的产物,而不是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以后才出现的。这个案例涉及到历史教师讲述的逻辑问题。表面上看,这位教师的讲述内容,其逻辑关系是顺畅的;也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讲述的(即先讲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再讲新式教育)。但教师这样讲来,却又不太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史事的掌握上不够清楚。历史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材编写的顺序、层次,又要研究所讲述的历史进程的前因后果,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这里,涉及到处理历史教学内容的三种逻辑关系。一是历史的逻辑。即历史发展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以及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把握历史的事实,搞清楚历史的逻辑,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好历史的基础。这是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所要求的。所谓“实事求是”“论从史出”,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听课随笔之(二十)讲述的逻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