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之二十四意义的阐发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已有多年,各地曾举办过新课程的教学观摩会。在一次高中历史必修Ⅱ的教学观摩会上,一位老师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这一课题。她依照所用课本的内容,具体讲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在课后进行点评时,我说这节课是不大好教,学生要感悟和理解所学内容确有困难,这位老师为上好课下了很大的气力,所讲述的主体内容是具体、清楚的。然而,也有一个缺憾,这就是老师在教学时将重点只放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而没有涉及对其进行历史评价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由此可以说,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这还是难点之一,是不可忽视或回避的。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教师,因为教师所用教科书中的课文里没有这方面的叙述。问题在于,我们还是应该依据课标,想办法去落实课标的要求,而不要拘泥于教科书。既然课标有明确的指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进行意义分析。研究和探讨历史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认识历史的意义所在。我国传统史学重视对历史的“发潜阐幽”,就是指对历史意义的揭示;所谓“鉴古通今”,也有从历史意义的价值判断中汲取智慧的含义。对史事的意义进行阐发,是对历史事物的功效进行评判,这就是对历史的思考所在,也是要从历史中获取对今天的启示。新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一个重大的突破就在于提升了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正如高中历史课标中所说的:“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新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探究和认识历史的作用与意义。而现在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一个主要的特征也表现在学生对历史意义的探寻和把握上。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这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要求的。例如课标在必修Ⅰ的前言中写道:“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必修Ⅰ的教学总目标。再看必修Ⅰ中的各学习专题,涉及到意义认识的地方有很多,仅以第三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例,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