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之二十一内涵的开掘有一次,我去听过两个青年教师的初中历史课,课题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他们在讲孔子是教育家时,所用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孔子的教育言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等),引导学生认识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不同的是,一位教师是自己一条一条地引用和解释,另一位教师是让学生说出孔子有哪些教育语录。最后,两位教师根据这些语录所反映的教育思想,总结出孔子是伟大教育家的结论。课后,我与两位教师讨论。我先问他们:通过列举孔子的教育言论来论证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学生能够真的认识到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吗?他们回答我:学生对这些言论还是比较熟悉的,也能够理解。不这么讲,那还怎么做呢?我说:教科书中提到孔子创办私学,为什么不展开讲讲?对我的问题,一位教师沉默不语,另一位则说:好像没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收了很多学生吗?我听了以后,有点吃惊,孔子创办私学的历史意义就这么简单吗?我对他们说:回去找两本中国古代教育史的书看看,把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和作用搞清楚。事后,随同听课的教研员问我: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说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开掘,功夫还不到家。比如讲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起码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1)以前的学校教育是官师合一、政教不分,由贵族和王室掌控,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而孔子开创了私学,这意味着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为统治阶级所独占。这就使得教育在民间推行,有更多的人能够受到教育,从而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而且对文化学术下移以及“士”这一阶层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广为收集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书。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一意义上说,孔子是系统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3)孔子在教学的实践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的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原则。他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教师的祖师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