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之三老师的提问在一堂初三世界历史的课上,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有谁能告诉我,公元 10 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老师:“这是前天刚教过的内容,怎么这么快就忘光了?再好好想想。”还是没有学生回答。老师点名叫一位男生来回答。这个男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了一声“不会”,就直愣愣地站着。老师接着又叫起了一位女生。这位女生翻开了教科书,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念了一遍。这节课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境中开始的。原因是出在哪里呢?是学生的水平太低、学了就忘吗?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如果教师从自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例如,就题目本身说,这一问题的跨度有点大了,又比较笼统,学生很难迅速回忆并组织答案。何不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点的问题,分开来问,那样不是更明确吗?就提问方式来说,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有些简单生硬。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不想回答,为什么还用直逼强行的方式?能不能想办法启发、引导、提示学生?就问题的答案来说,学生复述老师和课本上的话,就是真的理解和真的记住了吗? 这里,涉及到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教师的提问。目前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议,甚至主张教师要少讲多问。现在也流行问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讲到底了,而是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但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来回答问题?好像那些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论著中并没有说得很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大致来说,有这样几种:1. 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例如上面那位教师提出的问题。2. 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3. 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4. 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