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之十八现实的联系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地区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观摩会,听了十几节课。授课人都是青年教师,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努力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在对教材的钻研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上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每堂课都各有特色,每位教师也是各具风采。然而,在这些观摩课上,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加以探讨,其中一个就是在历史课上如何联系现实的问题。在课堂上,一些教师经常是刻意地将历史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直接挂钩,其初衷很好,但效果不佳。举一个例子吧。一位教师讲《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这一课,当讲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时,教师对学生说:“今天少数民族还相对落后,作为有志青年我们能为少数民族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多吃羊肉串。”有的说:“喝牛奶就喝蒙牛和依利的,别的牌子的不卖。”有的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对他们进行科技支援。”有的说:“我们应该让少数民族知道,靠自己最重要,而不是靠别人的帮助。” 在这节课的结尾,教师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是怎么回答的呢?第一个学生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第二个学生说:“党的政策伟大英明。”第三个学生说:“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四个学生说:“民族团结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还有些教师在课的最后更是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鼓动,或是说:“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出贡献。”或是说:“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自强不息,将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还有的教师在最后号召学生:“我们要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然后带着学生一起高唱《红旗飘飘》的歌曲。类似的做法有不少。我在听课时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心里都会感到不自在,也会感到惋惜。本来,一节课的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经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努力,教学的任务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