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之十七适用的教法今年暑期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了全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大赛,每个省、区、直辖市选送两名历史教师在会上进行课堂教学。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历史教学的盛会,听了很多课,大开眼界,受益颇多,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这里谈谈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问题。还是从参赛的一节初二历史课说起吧。在这节课上,教师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一上来就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两组,然后以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问题;每一次学生抢答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鼓掌以示鼓励,并在黑板上以“正”字记下该组抢答的次数。到这节课要结束时,教师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奖品,送给胜出的一组。课后,我问这位教师是不是经常采用这种竞赛抢答的方法,她回答说每节课都用。我又问效果怎么样,她说非常好,学生可有积极性了。看着她年轻的脸上充满着自信,我就没有再说下去。但是,在这次大赛的总结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老师们思考,这就是历史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导向性与适用性,我甚至用了这样的提法:避免教法上的低龄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现在有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采用游戏、竞赛、猜谜等方法,以及演讲或让学生齐声朗读学习材料。我想其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这些教法是不是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若长期使用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在我看来,有些教法可能更适用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教学,或者是其他学科的教学,而不一定完全适合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我说“教法上的低龄化”,就有这个意思在其中。这样说的理由有很多,首先是因为历史教学本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把握和认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务,需要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与探索,展开深入而缜密的思考,这完全不是儿戏所能解决的。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的工作职能之一,这既包括要使学生转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包括要使学生转变以前低龄时所用的学习方式而适应更高层面的学习,如从小学惯用的学习方式转变到适应初中的学习,从感性式的学习过渡到理性式的学习,而不是相反。如果学生上了一年多的中学,还是在运用小学时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在玩中学习),我们觉得说得过去吗?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如搜集、阅读、辨析历史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证据以支撑对历史的论证,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全面、辩证、客观、发展地看待历史的演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