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之十四辩论的展开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中世界史的课,课题是欧洲文艺复兴。在课的后半段,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指定一组的观点是复古,另一组的观点认为是创新。然而,学生的发言不甚踊跃,只是两三个学生在唱主角,其他多数学生是在听。而且,持复古观点的学生几乎没有太多的陈述和论辩,轻易就让持创新观点的学生占了上风。显然,这个辩论会不大成功,未能展开针锋相对的辩驳。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辩题的选择和辩论的组织。在课后的研讨时,我就向任课教师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辩题?在开展辩论会前教师和学生都做了些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教师说这是课程标准上的教学活动建议。我找到课标一看,果然是在第 24 页上列出了这一辩论的主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说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主要是想利用辩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他方面并没有多考虑,也没有让学生事先做准备。我想,辩论会不大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一是课程标准列出的这个辩题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辩论题的规则;二是教师对辩论这种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还不大了解。而辩论主题的确定和辩论的组织方式这两个方面,恰恰是辩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关键。我们知道,辩论是一种对立观点的交锋,是用论据、理由说明自己的见解,驳斥对方的观点。教学中的辩论,可以说是一种争执性的讨论,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也是事先即定的,需要充分地论证和发挥。辩论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辩题所涉及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双向的、对撞的思维中辩明事理。但是,历史教学中的辩论活动,并不是可以轻易就来搞一场的,辩论的展开是有条件的。先来说历史的辩题。一般来讲,辩论的主题要具有争议性,这样就能使辩论的双方都有的可辩。而且重要的是,辩论所涉及的主题应是中性的,正反方的论题看上去要均衡,使辩题可以向正反两个方面纵深论述。如果辩题涉及的正反方面有不平衡,或是辩题本身就具有倾向性,明显偏重于某一方,那辩论的活动就很难展开了,会使参加辩论的其中一方在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未辩明先败北。历史教学中的辩论题目,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争议性的论题,包括: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如秦始皇、武则天、曾国藩、李鸿章、拿破仑等;对历史事件的正面与反面的分析,如洋务运动的得与失、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辛亥革命的成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