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在解历史题中的应用 湖南邵东三中 肖玖英 陈志伟 E-mail awei27556@163.com 文、史、哲自古以来就不分家。今天,语文已作为基础学科而居重要地位,但政治和历史还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即所谓政、史不分家。尤其搞综合科目考试的省市,政、史、地更不能分家。在各省市的高考中也以各种形式出现。本文就在解历史题中如何运用政治常识的问题各举一例,并加以解析。一、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应用1、原因与结果世界上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是如此。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和直接原因等。(1)根本原因: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根源,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一般是从政治、经济、经济基础引发历史事件的社会存在方面去分析,从内因中去找。还有,不能把根本原因与最主要原因简单等同起来,有时两者是相同的,而有时并不相同。例 1 唐中期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发展B、土地买卖的频繁C、土地兼并的严重D、政府无公荒地可分解析 均田制破坏,原因很多,四个选项都可以说是原因。从表面看,均田制维持不下去是政府无公荒地可分,而无公荒地可分说明大量的土地开发出来,土地的大量开发说明经济发展,土地的价值增加,因而土地买卖频繁起来,在土地买卖当中,土地逐渐向大官僚、大地主集中。正确选项:A。特例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此题很容易误选 A 项,而正确答案是 C 项,应从地理角度去分析。(2)主要原因: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倾向和主流,对事物的结局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次要原因则起辅助性作用。例 2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农民渴望获得土地 B、解放农村生产力的要求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采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正确选项:C。(3)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