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纯粹——读葛力明的《数学的纯粹》 纯粹,一个久违的词眼。 在一个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的时代,来谈做人的纯粹、做事的纯粹,似乎并不时尚合流。一位从事数学研究的学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生动实在的事例来谈纯粹,真正地感动了我。 数学的王国,离平常人很远。那王国里的象牙塔,没有几个人能够登顶。“到底什么是数学?为什么学数学?”简单的问题谜团,是作者心中的结,促使他乐此不疲地追寻探索。最简单的命题往往最复杂,解开心结的路程起步容易,行进困难,终点遥远。正如那一直困扰人类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去向何方? 自古多难兴才,多才兴邦。寒门出将相,帝王自布衣。葛力明出生贫寒,家境的贫困使他差点在小学辍学。是那位令人尊敬的林渝生老师,留下了一个属于数学的生命。我们也许应该记住林老师的那句话:知识会有用的,世界会变的。他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支付葛力明的生活学习费用。这是一位乡村老师能为学生所做的全部。透过文字,我们能摸到林老师一颗滚烫的无私之心。这是一位纯粹的老师。 王荣章老师是引导葛力明走上数学研究之路的启蒙老师。“他教了我们两年数学,也做了两年父母。”“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纯粹地迷恋着数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很巧,王老师也是笔者高中的班主任。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我们请来了王荣章老师,发言时他流泪了。印象中的王老师,正直热心,认真负责,但并不很得志,这也许是纯粹该付的代价。 并不关心自己研究的门类是否属于主流,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研究,以独特的方式培育学生,这就是数学算子代数之父卡迪生。逼自己的学生学开车,一丝不苟地帮学生修改论文,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墨,给我们画出了一幅认真风趣的外国老头的肖像,使读者知道数学家并不都是书呆子,他们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事情的执拗,使人懂得了原来纯粹是学者的共性。 陈省身是中国数学界泰斗,他研究的门科虽与葛力明不同,但作者还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去拜访了老人。在一老一少、一站一坐的拥抱中,我感到了激动。“他是圣人,把数学做到生1命的最后一刻是他的幸福,他也是纯粹的数学家!”还有那位患了严重肝硬化,生命的一大半已交给上帝的席南华,应该静养的他却还在上班,还在谈论数学,“我的身体不是很好么?”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知道了什么是痴迷,什么是纯粹。 对学术而言,纯粹是一种追寻,一种求索,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般的执着,一种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