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学起源于收集数据的活动,小至个人的事情,大至治理一个国家,都有必要收集种种有关的数据,如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有不少关于户口、钱粮、兵役、地震、水灾和旱灾等等的记载.现今各国都设有统计局或相当的机构.当然,单是收集、记录数据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统计学这门学科的建立,需要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比、整理,用精炼和醒目的形式表达,在这个基础上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量或定性估计、描述和解释,并预测其在未来可能的发展状况.例如根据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的资料对我国人口状况进行描述,根据适当的抽样调查结果,对受教育年限与收入的关系,对某种生活习惯与嗜好(如吸烟与健康)的关系作定量的评估.根据以往一段时间某项或某些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预测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向等等,做这些事情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构成一门学问———数理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来自天文和测地学中的误差分析问题.早期,测量工具的精度不高,人们希望通过多次测量获取更多的数据,以便得到对测量对象的精度更高的估计值.测量误差有随机性,适合于用概率论即统计的方法处理,伽利略就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他对测量误差的状态作了一般性的描述,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现今概率论中著名的“拉普拉斯分布”,即是他在这项研究中的一个产物,这方面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有二:一是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勒让德 19 世纪初(1805)在慧星轨道计算时发明的“最小二乘法”,他在估计巴黎的子午线长这一工作中,曾使用这个方法.现今著作中把这一方法的发明归功于德国大学者高斯,但高斯使用这一方法最早见诸文字是 1809 年,比勒让德晚.另外一个重要成果是高斯 1809 年在研究行星绕日运动时,提出用正态分布刻画测量误差的分布.正态分布也常称为高斯分布,其曲线是钟形,极像颐和园中玉带桥那样的形状,故有时又称为“钟形曲线”,它反映了这样一种极普通的情况:天下形形色色的事物中,“两头小,中间大”的居多. 到 20 世纪初,数理统计学已积累了很丰富的成果,如抽样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但是直到这时为止,我们还不能说现代意义下的数理统计学已经建立起来,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问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这个任务在 20 世纪上半叶得以完成,狭义一点说可界定在 1921~1938 年,起主要作用的是几位大师级的人物,特别是英国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