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可知朱熹所谓的人欲实质是指违反了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欲望。答案:B2.朱熹说:“存天理,去人欲”不仅是臣民的事,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辩,以裁处事务。这段话反映出()A.“存天理,去人欲”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B.反映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要求C.压制人欲,迫害百姓D.要皇帝带头修养,以身作则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辩,以裁处事务”是统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3.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严谨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D.世风每况愈下解析: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道德规范虽然在培养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而题干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答案:C4.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不理朝政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解析:封建社会下,皇帝的话就是法律;户部不属于监察部门;海瑞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不属于君臣间的权力之争。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5.右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图中情景所体现的精神是()A.“仁政”B.“天人感应”C.“忠孝节义”D.“致良知”解析:桃园三结义体现的是君臣的忠和兄弟的义,符合理学中“忠孝节义”思想,故选择C项。答案:C6.一位理学家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下列哪一种理论观点?()A.理在气先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解析:题干中文字的大意是:理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认识到海陆会发生变迁,沉积在海洋中的柔软的淤泥,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会凝结成坚硬的岩石。本题考查了南宋思想家朱熹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各选项中A项是朱熹的重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存在,与材料无关联;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D项是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答案:C7.王守仁的心学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A.本原B.目的C.途径D.本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理,通过格物这一方法(即途径)达到融会贯通而明“理”的目的。答案:C8.宋明时代的儒家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佛家讲究忍耐顺从、悟道参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唯物主义B.都是唯心主义C.都主张格物致知D.都推崇三纲五常解析:此题为比较式选择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实质。宗教属于有神论,肯定是唯心主义,而理学和心学提出的“天理”和“心即理也”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18分)9.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材料2:(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