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的共同点是()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趋势B.为统治者服务C.代表了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的利益D.主张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解析:诸子百家产生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因此各家都主张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只是各家的具体方式不同。各家中法家突出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趋势只有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所以答案为D。答案:D2.《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时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信息“非臣子所宜言”分析,朱元璋认为大臣应该对皇帝进行绝对的服从。孟子的部分主张受到朱元璋的仇视,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废除丞相,加强了中央集权,都体现了孟子主张中有限制君权的要求。答案:D3.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由题干材料中礼乐的含义及“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可知,道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即孔子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不是材料信息强调的重点;C项违背孔子思想。答案:A4.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好适合于此。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子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均不能起到引导刘非从善的作用。答案:C5.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答案:C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D.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解析:孟子、董仲舒和黄宗羲都是儒学思想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在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所以A不准确;董仲舒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不是社会转型时期,B错误;孟子虽然提出“民贵君轻”,但并未否定君主专制,C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D。答案:D7.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李世民逼父杀兄登上皇位明显违反了孔子宣扬的“礼”和董仲舒宣扬的三纲五常,同时也不符合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这一做法与民贵君轻思想无关,可以排除④。答案:C8.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B.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