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课时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2018北京朝阳期末,8)50多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为此,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地球卫士奖”。对上述材料理解不当的是()A.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量的积累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B.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需要几代人发挥主观能动性C.“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在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D.“地球卫士奖”是对塞罕坝人物质与精神贡献的高度肯定2.《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16北京西城阶段检测,26)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6北京朝阳一模,27)某班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方)VS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反方)”为题举行辩论赛。假如你是正方选手,以下最能够支持你方观点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人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的发挥6.(2016北京怀柔适应性训练,27)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不同的知识形态只能有特定的来源7.(2016北京东城期末,18)柏拉图曾说过“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培根也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这些观点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8.(2017北京朝阳高考前保温题,26)“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水,是中国古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这种从审美的感受出发,去感悟人生、感悟世界的表达表明()A.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直接现实性活动B.实践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C.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D.求索真理往往是一个艰苦的历程9.(2016北京海淀期末,21)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有人认为,大数据已成为微时代的伟大生产力,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大数据会威胁到知识产权、隐私安全,甚至有人呼吁要警惕“数据暴政”。人们对大数据有不同认识,是因为()A.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受到立场、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B.大数据是复杂的、变化的,人们无法把握其本质C.大数据对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且往往是与谬误相伴而行的10.(2016北京石景山一模,27)荷兰少年BoyanSlat17岁时萌生了“把被人类弄脏的海洋清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