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思维导航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呢?在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人们放养了一群鹿,为了使鹿的生活不受威胁,还把鹿的天敌——狼全部消灭了。结果,鹿群并没有生活很好,反而经常生病死亡。后来人们又引入一些狼,鹿群的生活却越来越兴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一定的地域里,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中有植物、动物和许多微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们与生存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你想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通过这一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有所收获。随堂反馈1.在一定的区域里,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和四个组成部分。3.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和等,生物成分包括、和。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和,分解者是。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与的食物关系。6.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7.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8.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并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的现象。巩固升华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大兴安岭林区B.池塘中所有的鱼和水草C.湖泊中所有的生物D.草原上的羊2.人属于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3.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A.动物B.绿色植物C.微生物D.细菌4.在欧美流行一种生态球,其中有绿藻、2~3条小鱼、泥沙等,在这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小鱼长时间存活必须要提供()A.氧气B.二氧化碳C.太阳能D.足够的有机物5.田鼠吃农作物,猫捕食田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民养猫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B.猫的数量增加了,田鼠的数量就会减少C.猫的数量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D.“农作物→田鼠→猫”组成了一条食物链6.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剑水蚤→微小的水生植物→小鱼→蜻蜓的幼虫→大鱼B.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C.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D.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7.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断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A.水蚤、鱼B.鱼、水蚤C.藻类、鱼鹰D.鱼鹰、藻类8.绿色食品指的是()A.绿颜色的食品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C.有叶绿素的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食品二、填空题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部分和部分组成的。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由很多食物链,它们彼此相互交错形成了。三、问答题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两行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水草藻类草食鱼人细菌狮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用箭头连接下列名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思维拓展1.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鸟昆虫鹰鼠草蛇狼兔(1)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包括条食物链。(2)个体数目最多的是。(3)此生态系统中,兔与草的关系是,兔与昆虫、鼠的关系是。(4)如果由于自然灾害使草的数量大减,则鹰的数量会。(5)停止围猎后,经过若干年的恢复,狼的数量显著增加,草原植被也得到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一般地说,生物的种类和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结构越,这种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容易。2.一般认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够利用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合成消费者和分解者都需要的有机物(含能量)。但是,假设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你能设想会发生什么后果吗?这说明了什么?博士网站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