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黄生借书说学习目标1.结合导学案了解作者及作品,知道“说”这种文体。2.积累文言常识,熟读课文。3.能够翻译课文,知道本文的论点以及论证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指导自学指导一、预习检测:1、作者:袁枚:字,号,晚年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议论性小品文,文章就黄允修借书一事有感而发,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见解。3.熟读课文,给以下生字词注音。强()假惴惴()庋()藏俟()辄省()素蟫()二、自学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及句子。(1)书非借不能读也。。(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预习提示:1.随读随标记随批注:生字用“”、新词用“—”、疑问处用“—”加“?”,批注要简短,写在文章一侧。2.借助课后注释、课外参考书、工具书自主解决。文言文学习小技巧:1、先粗略阅读,扫除字音障碍。2、多读几遍,最好能熟读成诵。(4)庋藏焉。。(5)姑俟异日观。。(6)故有所览,辄省记。。(7)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3、了解作者,查看写作背景。4、落实字词,翻译文章,疏通文意。合作探究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明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当堂训练1.下列划线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C.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D.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2.下列多义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天下物皆然B.与:往借不与为一说,使与书俱C.之:天子之书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D.为:若业为吾所有为一说,使与书俱总结提升学习这篇文章,要先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明白“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常识和翻译本篇文章的大意,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而学习的难点是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方法。老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而不要满堂灌,让学生一味的去死记硬背文言常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的枯燥无味,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明确文章主旨。2.学习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3.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指导自学指导1、再读课文,作者是怎样论述“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的?2.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4、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提示:再读课文,作者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的?在原文中找答案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提示:文章中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的,是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此句话是否有普遍意义呢?当堂训练《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比较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札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蝉灰丝时蒙卷轴。——选自袁枚(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