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本文从“长江的黎明”与“长江的古老”两个方面,一唱三叹地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通过富有诗歌美感的语言,特有的清新激昂之情,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教学重点】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1.长江(第1课时)【教学建议】1.设置疑问导入。语文第一课,教师可以朗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壮美。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为什么诗人、作家总是通过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我们为什么热爱长江、歌颂长江?这样通过疑问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2.由学生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教师明确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出生,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4.整体把握。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明确: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1.长江(第2课时)【教学建议】1.问题探究。二读:通过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2.品味语言。三读:通过辨析一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来更好的感受语言之美。本篇有几组反复出现的语句?读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本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体味其中的同与不同,以及同或不同的作用。学生尝试回答:三组,一是第2段和第7段。二是第3段和第6段。三是第4段、第5段、第6段。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全文有许多语句。3.交流感受。四读: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划分本文的抒情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第一层,1~3自然段,写古老的长江很早就醒来,微笑着。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歌唱的抒情基调。第二层,4~6自然段,通过写长江的繁忙、美丽,人民的幸福生活,赞美祖国母亲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第三层,7~8自然段,照应开头,用“一起来歌唱时代和祖国”的号召,收束全文。4.拓展延伸。五读: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再次体味“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通过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来更为加深对文本的挖掘,如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自己心情是“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引导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