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一.导入新课,培养学习兴趣【创新设计】这一课我从一张照片导入:这张照片是我坐在一只华南虎身边并抚摸虎头,照片命名为“虎兄弟”。那是我游览广东番禺的“飞龙世界”时照的。“飞龙世界”是一个展示各种蛇类的苑囿,山顶上有一只华南虎,用铁链拴在一个铁架上展示,花两元钱,就可以和老虎合影一张。因为我喜欢老虎,而华南虎又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比熊猫还要珍贵得多,就照了一张,还命名为“虎兄弟”——我属虎,便自居“虎兄”,以老虎为“虎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凶猛的老虎为什么不咬张老师?【设计意图】这个设计,只是想引起同学们学习这一课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故意引而不发,只在组织简短讨论后说:欲知答案,得先学习《华南虎》——答案就在这一课的阅读中。【参考答案】得出答案应该在阅读课文之后,见文后附录。二.阅读课文,突破关键问题【创新设计】《华南虎》的阅读,可以设计许多问题,例如:哪些诗句表现了华南虎的思想和性格?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等等。但对课文理解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应是:诗中的华南虎仅仅是一只虎吗?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归纳本诗主旨)【设计说明】这个问题的创新点,一是答案与《教师用书》不太相同,主观认为优于该书(见后),二是突破难点,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我想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文学即人学”。各类文学作品,实际上都由各种各样的“人”构成,总是围绕着一个“人”字,把“人”作为中心。无论是其主体还是客体,都离不开人。有些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动物、植物,乃至鬼神,其实那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间接反映:《马说》中的马是人——人才;《爱莲说》中的莲是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华南虎》中的虎也是人——失去自由的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迫害、被囚禁的人,甚至它就是作者自己。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人学教育”。“人学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人学”让学生了解人、认识人,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二是通过“人学”教他们学会做人。2.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主题之类,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上的,不了解背景就读不懂作品。《华南虎》的背景关系到“反胡风反党集团”、“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而这些又是我们的学生所不了解的。不了解,也就读不懂。有的同学认为《华南虎》的主题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之类,其肤浅与谬误的原因,正是不了解写作背景。这也是理解本诗、理解本题的难点所在。那么突破难点的主要方法,就是先说明“文学即人学”的道理(也顺便说明,应该被保护的不仅是野生动物,更应该是人,是人权,是人的尊严),然后提供几则背景资料:1.《华南虎》写作背景1955年,中共中央发动对“胡风反党集团”的批判运动,大批知识分子被逮捕、隔离、批判、停职反省。(33年后的1988年6月才彻底平反)1957年,中共中央发动“整风反右”运动,55万(中组部对外公布数字,据研究,实际要多得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不知有多少人被关押、被劳改,不知多少人含冤死去。(1979年平反)1966年开始的历时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浩劫——更不知有多少人被批判、被劳改、被逮捕、被判刑,不知多少人含冤而死,不知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受牵连的人数以亿计”(胡耀邦语)。2.《华南虎》写作缘起1955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担任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的牛汉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谈到胡风,被人举报,还登上《人民日报》,结果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分子”,公安部长亲笔签发逮捕证,把他逮捕,连钢笔、眼镜都被没收,关押了两年。(25年之后才平反)“文革”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华南虎》写于1973年6月。那时他在桂林动物园看到这只华南虎,趾爪破了,流着血,墙上也留着血印。自身的经历与处境,使诗人对这只被关进笼子、失去自由与尊严的老虎产生感慨,所以借这首诗表达对剥夺自由与尊严、禁锢生命与思想的暴行的愤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