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七年级学校教师姓名课题名称《爱莲说》课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爱莲说》是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是千古名篇,短短119个字,浓缩了哲学大师对于莲花的赞美,对于君子美德的歌颂,对于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文笔生动优美、含义隽永。对于这样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美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文意美、结构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这种美文美读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教学思路设计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三、研读课文,总结归纳四、寄语同学,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课文,欣赏一下这篇文章。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朗读课文自主阅读积累文言字词畅所欲言思考讨论交流背诵课文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五、研读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