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海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海燕》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4课《海燕》是本单元意蕴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学情分析】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教师简介文章和作者的一些情况后,以自己的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阅读其他与本课有关联的课外材料(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感情。2、通过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教学难点: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并将其想像成是家乡的那只小燕子,理解作者的乡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二、走近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时期曾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等。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轻飔(sī)隽(juàn)妙隽(jùn)逸縠(hú)纹憩(qì)息融融泄(yì)泄蹇劣(jiǎnliè)2、理清条理本文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对故乡的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勾画出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第二部分(8-14)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的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活动背景外形飞翔憩息故乡的小燕子隽妙无比的春景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斜飞隽逸地横掠粗而有致的小黑点海上的小燕子绝美的海天乌黑的小水禽隽逸从容地斜掠展开双翅身子一落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四、课堂小结全文共14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第1段和第8段。2抄写字词积累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二、语段精读(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7段)1、朗读课文。2、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明确:“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3、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小燕子进行描写的?明确:有光滑漂亮的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