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一、教学目标1.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2.认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3.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病虫害预防原理和方法。新型农药的使用。2.教学难点新型农药的概念及开发。三、教学过程1.从具体分析一个实例中领悟防治病虫害的原理和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从1985年天津大港地区东亚飞蝗的发生及其危害谈起的。在教学中通过透彻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从中领悟防治的原理和方法,要比直接讲述更有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防治原理和方法,可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分析的素材。素材的来源有二:一是课前让学生从报刊、杂志、网上了解有关蝗虫发生、危害的知识;二是教师也要提供一些必要的素材。例如:(1)东亚飞蝗一年可发生2~4代,交配后可产卵多次,一生平均产卵总数为300-400粒。(2)东亚飞蝗能孤雌生殖,其成虫可交配产卵或继续孤雌生殖。(3)东亚飞蝗食料植物有20多种,一生食量约60-80g,成虫期食量为蝻期的3-7倍。(4)蝻群可做短距离扩散,成虫可做长距离迁飞。(5)我国古籍记载表明,几千年来,飞蝗与干旱同年发生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前一年干旱以后,再先涝后旱,蝗蝻就会成片出现。(6)全球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炎热,冬季又是暖冬,会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发生期普通提早。利用以上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从中明了事理。从第(1)、(2)两条素材中,可以理解蝗虫繁殖快。从第(3)条素材中可以理解蝗灾危害严重。从第(3)、(4)两条素材中可以知道“蝻群可短距扩散”、“食量是成虫的1/3-1/7”,可以理解应尽早防治的道理。从第(5)条素材中可以理解蝗灾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第(6)条素材中可以知道,环境变暖使防治虫害变得更复杂了。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蝗虫发生的严重性、复杂性、持久性。进而认识到“防重于治,早治重于晚治”的科学道理。在进行了上述教学环节后,再引入对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学习,然后进入如何治虫、治病的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增强。2.一分为二看农药,在教学中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法则。本课学习的新型农药也不例外,就是对传统农药也应一分为二。传统农药杀虫率高,曾为农牧业带来过较大的收益,但它大多毒性强,残留期长,对环境污染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才研制、开发出了新型农药。新型农药具有安全、广谱、低毒、无公害、易分解的特征。但现实生产中使用的生物农药也存在着作用发挥慢的弱点,这样,对突如其来的病虫害的发生就显得力不从心。再有,生物农药的药效也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对施用、贮藏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生物防治对保护生态平衡、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有好处,但也存在对突然发生的虫害不能及时发挥作用的缺憾。所以在尽可能充分发挥新型农药作用的同时,对于突发大面积病虫害不排斥使用传统农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留下后患(子代)。也就是说,在施用农药时要兼顾新型农药、传统农药的利弊,权衡生产、生态得失,在新型农药与传统农药使用的有机结合上作好文章。这样渗透一些“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有帮助。但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不得使用。3.选用教学媒体,具体生动地学习生物防治的知识学习生物防治的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也可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但为了使学生学得真切,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加强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例如,从书刊中、网上,寻找赤眼蜂向害虫卵内产卵的图片或照片,展示给学生。放一段赤眼蜂生物防治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生动的生物防治过程。又如,讲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时,可从中药房买一点僵蚕,展示给学生。问学生蚕是因什么病而死亡的。学生观察到蚕身体白色而僵硬,很容易联想到是白僵菌寄生的原因。我国南方养蚕地区的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再如,讲“爱情陷阱”──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时,画一幅未交配过的雌虫关在笼子里,周围雄虫前来交尾的情景,使学生真切感到性信息素的存在,也可引发学生思考采用有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