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教材分析本节依次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内容。在生物圈的概念这一部分,不仅讲述了生物圈的定义,而且还以较大篇幅讲述了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讲述了生命在地球上诞生的原因是由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这部分,是以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为基础进行讲述的。主要从能量基础、物质基础和自我调节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圈能够维持稳态的原因,并说明了生物圈维持稳态能力的限度。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明确了人类和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并从能源和物质生产方式两个方面讲述了人类保护生物圈进行的探索和采取的对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4)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圈及其稳态的自我维持的知识,设计本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情感目标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重点·落实方案重点生物圈的概念。落实方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例子,明确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突破策略通过对光合作用、食物链、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知识点的回忆,破解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学法指导在更宽的知识背景下,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和达到本节对能力的要求,将是十分愉快惬意的。故而引入关于地理学的有关内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引入自然选择的内容、引入生物进化的内容、引入代谢类型更替的内容等。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及有关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课]1.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喷洒高效农药,以便在短期内迅速消灭棉铃虫;一种方案是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这样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棉铃虫,但是能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你认为哪种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分析要点:第二种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由于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分析要点:“生物圈Ⅱ号”实验说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要想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原因就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使地球从荒芜不毛之地,逐渐演变成生命的乐园。然而,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使这个星球上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人与地球家园,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出题)。4.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至少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赖于生物圈。那么,生物圈是如何形成的?其运转有哪些内在规律?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共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出题: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教学目标达成]一、生物圈的概念1.多媒体课件演示太空在遨游的美丽星球——地球——我的家园。并特写展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及其中生活着的生命体。2.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圈?请学生结合多媒体讨论总结。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