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二)能力目标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0-40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辨证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1.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其成因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与特点三、教学难点1.大气活动中心的活动对天气或气候的影响2.季风概念的理解3.东亚或南亚季风成因的区别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五、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读图、绘图→独立与合作活动→分析讨论→发散思维→归纳总结→引申总结为主线,结合身边的天气、气候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六、课时安排:l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投影】①《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导读提问】1.全球有哪几个气压带、风带?冬夏季节如何移动?我们家乡大致在哪个气压带、风带位置?2.全球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在什么纬度范围之内?3.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是否考虑了海陆分布与下垫面等因素?【教师总结】上示图片说明了全球六风七带的具体分布及纬度范围。同时,六风七带的位置又是变化的。对北半球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在此基础上,当叠加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下垫面等因素,全球气压和大气环流则趋向复杂。【新课讲授】用心爱心专心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投影】②《全球海陆分布示意图》【提问】地球表面海陆面积各占多少?南北半球海陆面积有什么差别?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点拨】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有关地理和物理知识得出结论【动画投影】③在全球海陆分布示意图上叠加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提问】此时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是否保存完整?南北半球有何不同?【点拨】北半球下垫面变化显著,纬向的带状气压带被切割成块状,南半球基本保存带状分布尤以南纬300以南最为明显。【过渡】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陆地切割气压带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冬、夏气压中心分布不同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分布的影响【投影】④《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小组讨论】回忆等压线概念,观察1月和7月份气压被陆地切割情况,指出1月和7月海陆各形成什么大气活动中心?【点拨】请几组学生分别回答,同组学生可予以补充。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情况进行点拨。具体如下:(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副热带高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陆地上副热带高压被热低压所代替。从而在陆地上形成亚洲低压、北美低压;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等大气活动中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陆地上副极地低气压被冷高压所代替。从而在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活动中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总结过渡】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形成。这些高气压、低气压中心表明那里是气流活动频繁的地区。这些活动中心的存在可使南北方海陆间的热量、水分交换,从而对广大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3.大气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