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考试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内案例——抓牢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2.分布不平衡,多少,东多西少,水土资源不协调。3.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原因(1)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流量稳定。(2)调水距离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3)对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4)沿线土壤易发生盐碱化。(5)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污水排放多,降低水质。[教材外案例——领悟好]一、西气东输(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西气东输的线路(1)一期工程线路:由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2)二期工程线路:主干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3)三期工程线路: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到广东韶关,与二期工程并行3000km。2.西气东输的原因(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压力。③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陆上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和陕甘宁。③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温馨提示]影响西气东输主干线走向的因素很多,如地形、地质条件、河流、补充气源地等,而城市的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市场消费量,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之一。(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区项目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东输的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①管网改造、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天然气配套系统;②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二、西电东送1.原因: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2.线路及其影响线路(主力电源)对输入地的影响对输出地的影响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