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必修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1)通过调查分析,理解内环境温度的稳态对生命活动的影响;(2)理解内环境PH的稳态对生命活动的影响。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和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同上教材分析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问题探讨“化验单分析”侧重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稳定(如血糖稳定、血脂稳定等)、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此外,在课堂上补充演示血浆pH稳定的实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为什么多喝多尿、少喝少尿”等问题,让学生对内环境理化性质中的另外两方面──pH稳定和渗透压稳定有一定的体验。通过上述活动的落实,稳态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教材处理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稳态失调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因此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进行分析。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适时给予补充、修正和扩充。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了解疾病的症状和危害、理解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加强保健等问题上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形成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方法设计新课导入回顾旧知识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里所说的“外界”是什么?“内环境”。细胞就是通过细胞膜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学生课前完成“调查家庭成员体温日变化”的调查任务。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满足代谢的需要。内环境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答问题。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生形成获取素材、分析数据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说明人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