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地理实践力)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1.差异性: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2.自然带[图表点拨]教材P125图5-2-2,该图展示出:(1)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大陆位置等规律。(2)热带雨林带大陆的东部向南北延伸,主要受暖流影响。(3)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的东部受寒流影响,纬度较低;大陆的西部受暖流影响,纬度较高。二、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2.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陆地干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作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同时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1湿度地带性有规律的更替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3.非地带性分异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4.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图表点拨]教材P127图5-2-4,该图展示出:(1)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形成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和冰川积雪带。(2)南坡是迎风坡,基带是热带雨林带,雪线海拔低于北坡;北坡是背风坡,基带是热带疏林草原带,雪线高于南坡。[易误点拨]实际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热量为基础,后者是以水分为主导。(1)相邻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很明显。()(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规律。()(3)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4)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5)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提示](1)×自然带之间的差异是渐变的,模糊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森林带到荒漠带的过渡,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规律。(3)×垂直地域分异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水热条件差异,与山地纬度、海拔高低都有关系。(4)×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不仅取决于纬度,还取决于海拔,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谱才更复杂。(5)A[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纬度等信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非和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热带荒漠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2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绮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问题1(区域认知)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问题2(区域认知)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陆地干湿地带性。[归纳提升]1.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