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区域认知)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地理实践力)知识清单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2.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①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②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③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东部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清单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省市。(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21%。(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2)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3)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知识清单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4.核心:有序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5.目标(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的定位2016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中部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首都功能和非首都功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核心功能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北京的战略定位。非首都功能指与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城市功能。任务清单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背景情境探究[情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以长江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分布示意图[探究](1)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2)指出长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并简要分析其原因。(3)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3提示(1)有利:长江水运能力大,且与海洋运输衔接;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等。不利: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向铁路不足,影响运力。(2)长三角城市群。(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发展空间)地势平坦开阔,腹地宽广;(劳动力数量)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移民规模)城市群对外开放度大,能吸纳大量国内人口和海外移民。(3)上游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