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血流的管道-血管》说课稿新人教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第四章的第二节。课标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管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而且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视频使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三.)重点难点分析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基础和认知规律我将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作为这节课的难点。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理较重,探究欲望浓厚,喜欢合作学习.在上一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有利因素.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只会看到表面的现象,这一点需要给与指导.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教学中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基础和认知规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2.学法: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根据这一特点和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努力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本节课对学生主要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课前准备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视频、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创设情景、激情导课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三强化训练,巩固双基(链接生活、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四个教学环节,并使用多媒体视频,力争达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详细对这4个环节加以说明。首先教学过程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课(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好的开始可以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建立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以有启发性的导言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节能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介绍后开始展示关于德国耶纳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利用细菌制造血管的方法的资料导入新课,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对这个资料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困惑不给予明确的评判,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方案二: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还有把脉的时候在什么部位?教学过程之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环节一:观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视频具体安排是:1.首先请学生带着65页的讨论的两个问题及第5点,观看视频。看完,小组讨论。除课本中两个问题,如果你还有新的问题,请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老师解答。这样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看视频时更有目的性,同时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人体内的血管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这部分知识非常难理解,是重点更是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好以上这节课,我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填表:血管名称结构功能管壁特点管内血流速度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然后,我采取师生对话的方法介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和血压情况,为了更形象地讲清问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如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分别是30厘米/秒、8厘米/秒、1厘米/秒,在1平方厘米的肌肉内能数出1350条毛细血管,如果把全身的毛细血管首尾相连总长度约11万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上海往返40次,等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血压、数量不同,而且相差如此悬殊,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在讲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