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商业中心的形成、基本构成、组织形式、区位,了解商业网的概念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商业网点的密度、形成、效益、组织形式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商业中心的组织形式、区位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自制图表教学方法:列表对比法、图示法、案例分析等教学过程:一、商业中心(一)商业中心概述1.广义上讲:商业中心是指主要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狭义上讲:商业中心是指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2.商业中心的形成:(1)某个地点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多了,商品交换的数量、品种多了,就逐渐发展成为市场,成为商业中心。(2)商业中心是在人口流动量大或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方为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而自发形成的(非人为规定的)。如:许多国家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以寺庙、教堂、行政中心、广场或居民密集点为中心。3.商业中心的作用:是一种综合性服务机构。从教材82页(图7.26)可看出,商业中心集中了各种零售商业、批发商业、金融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二)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区位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商业中心其基本组织形式为: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二者比较见下表)。组织形式商业街商业小区主要功能集中了较多的零售商店,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提供方便。一般由粮店、小型综合商店、副食杂货点和摊点等多种营业点组成,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用心爱心专心区位选择市场最优原则:建立在城市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如西安(教材83页图7.27)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如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教材83页图7.28)建在居民住宅区内二、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一)商业网点的形成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教材84页图7.29及图7.30)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生产的品种类不同,使得劳动产生了地域分工。山区需要从平原、盆地调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平原则要从山区、牧区和丘陵地区调入大批林、牧产品,从而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出现商业网点。(二)商业网点的密度从教材84页图7.29及图7.30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例如:崎岖的山岭、寒冷的高原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间商品流通难以建立和开展,商业网点难以延伸到那里。(三)商业网点的效益1.商业网点的效益:与商品的生产地、销售地的距离、交通联系等有关。如商业网点靠近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商业网点远离生产地——延长商品运距,延缓资金周转,降低效益。2.上海成为国内最大商业中心的主要原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上海附近的闽、赣浙、苏、皖、鲁等省,以及沿长江和沿海的一些省市,既是上海的原材料供应地,又是上海的消费市场。3.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商品调运的速度、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四)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人口较少地区----采用流动服务的灵活组织形式。如大篷车、货郎担等。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相应规模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商业小区等。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使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发生了用心爱心专心新的变化。例如:电视和网上购物、无人自动售货机等例题分析上海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A.商业集市形成的历史最早,商品交换数量多B.商品生产能力强,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的腹地C.海陆空及内河航运发达,是国内商品流通的枢纽D.全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商品消费量大分析:A项不对,因为我国集市形成历史最早的是西安(原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