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环境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2.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5)如果植被大量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提示](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1(4)×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5)D[如果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问题1(综合思维)该诗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什么关系?[提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2(综合思维)你能说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描述的是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哪个循环过程吗?[提示]生物循环。问题3(综合思维)该诗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提示]整体性。[归纳提升]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要素相互关系实例气候与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气候与水文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均匀。在湖泊、水库的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节作用赤道附近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气候与土壤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流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地貌与水文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直接关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