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和流动的,就成了能量流动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就引出了本小节要解决的三个主题内容。关于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材以“光合作用”知识为基础,清楚地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用于能量流动的“能量”来源,并详细地分析了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获得能量的全过程,定性地阐述了该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接着笔锋一转又以图示的形式分别说明了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并以类推的方式讲述了能量在第三、第四等营养级中的变化。特别是这种图解类推法的应用,既一目了然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中的变化,又避免了文字上的重复,同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材总结性地概括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流动渠道。关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教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例举了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图例。采用提纲式的手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分析计算,导出能量在此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得出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可贵的是一环扣一环地提出了为什么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看图时虽一目了然,但表达起来却比较困难,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材顺水推舟地导入了能量流动的特点之话题,这也是强调重点的一手高招——大手笔。然后,教材详细地讲述了能量流动的两大特点:一是单向流动,二是逐级递减。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两大特点,教材灵活地采用了两种手法,一方面逻辑推理,归纳出了能量在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另一方面直观形象地以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出了一个能量金字塔。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又有效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关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教材先概要说明了能量流动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然后以事实说话,例举了“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人类活动在各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材以假设的手法说明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的重要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材的假设确实存在,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学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所以,教材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旨在提示人们在开发利用能源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教学时要自然而然地渗透生态学观点,注重生态道德的教育与培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应用:(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2.站在生态道德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重点·落实方案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落实方案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3.联系实际,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生态系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