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思维)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地理实践力)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区域认知)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2.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图表点拨]教材第37页图2-38,该图展示出生物风化作用。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侵蚀切割作用构造抬升区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观沉积作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2.水蚀作用类型含义对地貌的影响下切侵蚀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加深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溯源侵蚀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侧向侵蚀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同时,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1发展3.沉积作用(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图表点拨]教材第40页图2-43,该图展示出:(1)流速很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2)随着流速减小,发生沉积。(3)沉积物颗粒粒径的大小与流速呈正相关。[特别提醒](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2)类型: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2.风积作用(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1)×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2)ד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3)×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5)C[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材料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