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教学内容分析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它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运输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保证国民经济建设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运输业就不能进行生产活动。其次,交通运输网的展开,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运输条件,有助于新资源的开发,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扩大原料供应范围和销售市场,最终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另外,对运输业的作用,不能只从每年完成的运输任务或运输收入的多少来衡量,必须从社会的综合经济效益来全盘考虑。我国幅员辽阔,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对于沟通各地的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我国的交通运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基础比较薄弱。教材在前言部分,分析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西南地区,腹地广阔,资源富集,发展最具潜力,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本单元教材以西南地区为例,剖析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学习我国交通运输建设提供范例。交通运输的建设,深受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单元第一节,从这些角度分析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让我们认识大西南交通长期滞后的原因以及发展交通运输的迫切性。同时,也为第二节的学习作铺垫。教学思路设计1.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条理清晰,三个黑体标题,概括出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图文并茂,材料丰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但涉及的内容很多,综合性很强,需学生密切联系已有知识,充分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技能去分析概括。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在学法上予以指导。2.在具体教学操作上,打破常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对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进行一个大调查。按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中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研究学习提出参考建议,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展示,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下面的教学设计,只是教师的建议,具体的实施,还需看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成果展示)3.对教材的处理建议:大西南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河流、矿产资源分布,这些地理基本知识,一定要落实在地图上。一些描述性、较直观的内容,如大西南的地形条件、水陆运输条件等以图片、影像的形式直接表示出来,给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一些需学生分析的问题,如大西南交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让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4.对学生的研究学习方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想办法,怎样将教材的文字语言以及研究的成果,以图像语1言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设计出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学习的方式,并在课堂上组织同学学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大西南的位置、范围;理解大西南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教学重点);认识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发展交通运输的迫切性(教学重点、难点)。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地理资料去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迫切性。作为大西南地区的一名中学生,树立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状况的理想和抱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建设热情。通过学生的小组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画面1]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画外音:我的家乡在大西南,这里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