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2、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3、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4、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①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②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③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2、气候与土壤①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