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举例说明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2.结合图表资料,掌握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特点与表现。(综合思维)3.实地考察,了解地方性分异的特点及原因。(地理实践力)一、地域差异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2)地域外部条件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1)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①特点: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②主要自然地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2)中纬度地区①特点: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②主要自然地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2)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特别提醒]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250~450毫米/年),且集中于夏季。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小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2.形成基础:水热状况差异。3.分布特点(1)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2)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四、地方性分异规律1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1)我国南稻北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降水的纬度差异。()(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4)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5)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B.雨林C.落叶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提示:(1)×南稻北麦是由于南北方热量差异的结果。(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森林带到荒漠带的过渡,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垂直地域分异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水热条件差异,与山地纬度、海拔高低都有关系。(4)×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不仅取决于纬度,还取决于海拔,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谱才更复杂。(5)D[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常绿硬叶林可以耐高温、抗干旱。]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问题1(区域认知)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提示:温带草原带。问题2(综合思维)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问题3(综合思维)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归纳提升]主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2总结热量为基础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图示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经线,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知识拓展]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