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①横波较②慢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B表示④纵波较⑤快固体、液体和气体二、两个不连续面——地震波⑥波速突然变化的界面名称深度地震波速变化界面F⑦莫霍界面平均⑧33千米(地面下)此界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⑨增加1界面G⑩古登堡界面约2900千米此界面下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三、三个内部圈层1.地壳(字母C)(1)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2)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2.地幔(字母D)(1)从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2)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地核(字母E)(1)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千米。(2)分为两层。Ⅰ.外核:为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Ⅱ.内核: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鱼与行走在陆地上的人感觉是一样的。(×)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3.地壳厚度不均匀,一般海拔高的地区地壳较薄,海拔低的地区地壳较厚。(×)探究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材料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2(1)喜羊羊发现,地球内部两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有明显不同,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深度及其存在的不连续界面。(2)按照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自外向内划分为哪些圈层?请你分别写出各个圈层的物质形态特征。(3)请你利用下表帮助它掌握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与联系。范围联系地壳岩石圈答案(1)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深度处,存在莫霍界面;约2900千米深度处,存在古登堡界面。(2)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由坚硬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上部存在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3)范围联系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地表至软流层上界一、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圈层名称不连续面厚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平均17①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约2800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3幔(古登堡界面)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均很大地核外核约3400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①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二、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地理实践力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A+B+C是,D是,C+D+E是的一部分。(2)不连续界面F是什么?(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A和B各是什么?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B是海洋地壳,一般厚度为5—10千米。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出A、B所在的圈层为地壳;A是大陆地壳,B是海洋地壳;F是莫霍界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A—F的内容进行判读。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4一、外部圈层1.大气圈(字母:①a)(1)组成:由②气体和③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④氮气和⑤氧气。(2)作用Ⅰ.使地球上的⑥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氧气。Ⅱ.产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2.水圈(字母:c)(1)组成:地表和近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