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连丸上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①。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②。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③。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④。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⑤。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⑥。【注】①事长征:指从军。幽燕:幽,是幽州;燕(yān),古国名,古时游侠多在这一带出没。②七尺:泛指一般成年男子的高度,多用来代指成年男子。③猬毛磔(zhé):猬,刺猬。毛磔,毛纷纷张开,此处喻威武。④黄云:比喻云色昏暗。陇底,即陇阪,今甘肃陇山。⑤小妇:少妇。解:懂得,此指擅长。⑥羌: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诗先描写远征驻守边疆的男儿,豪侠勇猛,忠于职守,具有终身报国的豪情。但后来听到辽东少妇的笛声,思乡之情也不禁袭上心头。本诗气势雄豪奔放,基调慷慨激昂,结尾虽略带苍凉,但苍凉中显出悲壮。作品通过有特色的动作描写,来突出战士以身许国的豪情,刻画他们的英雄形象。【思考】本诗的风格特点怎样?【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单音字嗅觉(xiù)舷板(xián)顶撞(zhuànɡ)警察署(shǔ)起锚(máo)蠕活(rú)铰咬(jiǎo)多音字假中二、字形辨认三、词语辨析激荡·动荡“激荡”,受到冲击而动荡,引申为不平凡。“动荡”,比喻情况或局势不安定,不稳定。例:两个多小时的《建国大业》,反映了许多动荡岁月中的人物的命运,表现了或浪漫或慷慨或激荡或悲壮的故事和传说。检视·注视“检视”,检验查看。“注视”,集中注意力看。例:“神九”发射工作舱内,工作人员最后检视机器设备。而全国观众注视着电视荧屏,观看发射直播。四、词语释义①约束:限制管束使不超越范围。②抚摸:用手轻轻摩挲。③蠕活:慢慢地活动。④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⑤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⑥急躁:碰到不称心的事情易于激动。走近作者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生于辽宁义县。笔名三郎、田军等。1933年与萧红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他先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出版了自传《我的童年》。写作背景《大连丸上》作于1935年,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青岛和上海。文章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号轮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奸盘查刁难、险遭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在文章的“盘问”这一部分当中,“盘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目的?“我”的回答则显示了“我”的什么心态?【点拨】盘问的内容可分为去向、来处、职业、关系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属、证明材料等等,可谓详细。其目的就是想千方百计地找出“我”的破绽,从而对“我”施以其他方式的刁难,充满着奸诈而凶狠的意味。尽管如此,从“我”的简短而有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的从容不迫,有备而来。“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满腔的爱国之情,从哪里可体现出来?【点拨】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峙体现出来。在对峙过程中,表面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无忌,似乎是“强者”;而“我”处处被压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难,似乎是弱者,但实际上,“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一种“威压”之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具体体现在:①对话当中,从容镇静,对答如流,表面上被迫应付,但决不示弱乞怜,镇静、有骨气。②行动上,不卑不亢,敌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③到达“祖国”后,则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文中有几次写到自己的妻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点拨】文中共五次写到妻子。第一次“妻的脸色白白地,病后的眼睛更显得扩大和不安”,通过神态描写刻画妻子面对敌人的盘查的惊讶和不安。第二次“妻的眼睛更扩大了……”,进一步写出了妻子的惶恐。第三次“妻这面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