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沂水春风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今天我们就通过《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一、字音曾皙(xī)千乘之国(shènɡ)夫子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冠者(ɡuàn)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比及三年(bì)喟然(kuì)吾与点也(yù)小相(xiànɡ)铿尔(kēnɡ)二、通假字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傍晚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吗三、一词多义如与方以因四、词类活用可使足民使动用法,使……富足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大事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五、古今异义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古义:指古代军队组织。今义:部队的建制单位。宗庙之事,如会同古义:这里泛指外交会见。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六、特殊句式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结构后置句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句可使有勇省略句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加之以师旅介词结构后置句本文是如何刻画孔子四位弟子的性格特点的?[点拨]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他性情粗犷,率真,常常当面批评孔子,孔子也经常批评他。但孔子对子路评价很高,认为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急忙抢先发言。从“率尔而对”可见子路直爽性急的秉性。而冉有、公西华则能从“夫子哂之”中隐隐感到老师的态度,回答得特别谦和。文中虽无一词写两人动作,但从“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的叙述中,可以想见两人谨慎和缓的神情。曾皙是曾参的父亲,年龄可能略小于子路。大家畅谈理想时他是边鼓瑟边听着。当孔子要他谈谈时,他才“舍瑟而作”,侃侃而谈。短短几句话,千年后仍让我们想起他超脱的思想,持重的举止,高雅清华的风度。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对子路的“不让”应如何理解?[点拨]“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发言有些不满意。其原因是:一是说大话;二是不虚心。这与孔子“礼”的主张不一致。事实上,子路其人是有才能的,他说自己能治理“千乘之国”并没有说大话;子路也是个虚心好学的人。由此可见,孔子批评子路“其言不让”是一时之见,他“哂”子路也不大符合他自己倡导的循循善诱的原则,可能存有某种成见。可见,对子路的为人,应用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孔子一人说了算。如何理解“莫春者……咏而归”这段话的含意?[点拨]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但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文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形象?[点拨]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这篇文章在人物语言上有何特点?[点拨]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