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诲人不倦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一、字音陈亢(ɡānɡ)诲人不倦(huì)不悱不发(fěi)如切如磋(cuō)巧笑倩(qiàn)素以为绚(xuàn)二、通假字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智者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你吾自卫反鲁反,通“返”,返回其斯之谓与与,通“欤”,吧三、一词多义习与望如而四、词类活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形容词作名词,智者,愚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告诸往而知来者动词作名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故进之使动用法,使……前进然后乐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厘正五、古今异义言语:宰我,子贡古义:辞令。今义:说的话;招呼,回答,开口。文学:子游,子夏古义:文献。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艺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一个人站着。今义:不依靠他人,自立。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弟子们。今义:男孩子。六、特殊句式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判断句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句天何言哉宾语前置句始可与言《诗》已矣省略句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省略句如何理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内容?[点拨]这里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点拨](1)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2)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3)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4)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点拨]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点拨]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点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