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教案)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考核其他化学内容的载体,如概念、理论、实验、计算等均是以元素化合物为基础。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庞杂、琐碎、条理性较差,逻辑联系也不够强。因此,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度、平衡移动理论等)来指导;二要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尽可能使知识变得有序化、条理化、网络化、规律化;三要抓重点、抓特点、强化记忆、强化练习。对于重点元素(非金属如Cl、S、N,金属如Na、Al、Fe)及其化合物要重点研究,熟练掌握。《铝的化合物》是高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学习Al2O3、Al(OH)3和KAl(SO4)2的性质。学习Al2O3、Al(OH)3的性质时,主要突出他们的两性。学生对Al2O3、Al(OH)3的性质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而且学习过了元素周期律,因此,本节课比较适合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验证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理解Al2O3、Al(OH)3的性质,掌握Al2O3、Al(OH)3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了解明矾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重点]Al2O3、Al(OH)3的两性[教学难点]Al2O3、Al(OH)3与碱的反应。由于在元素周期律中已经学习过了Al2O3,通常情况下,不少同学会把Al(OH)3看成是一种碱,而碱与碱是不会发生反应的——这在学生中可能形成一种定势思维。但是,Al(OH)3具有特殊性,它既可以与酸反应,又能够与碱反应,因而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中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势的实际情况,把教学重点确定为Al(OH)3的两性,教学难点确定为Al(OH)3与碱的反应。[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拟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认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推测物质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给以验证,再进行归纳、总结,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能比较快捷地突破Al2O3、Al(OH)3与碱反应这一教学难点。关键的问题是实验操作的准确。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归纳出物质的性质。[教学手段]1、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2、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1[教学程序]课题:铝的主要化合物[教学思路]铝在原素周期表中的位置——Al2O3的性质——Al(OH)3的性质——KAl(SO4)2——铝盐的用途——拓展——小结——巩固练习1、氧化铝的性质(约需9分钟左右)Al2O3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它的物理性质;再通过探究实验——即:Al2O3中加盐酸,Al2O3加NaOH溶液,Al2O3中加入NH3·H2O学习它的化学性质。Al2O3的两性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里只是用几个探究实验来进行验证。最后要求学生得出Al2O3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加上教师的引导,实验得出Al2O3的性质。2、氢氧化铝的性质(约需18分钟)通过探究实验二:Al(OH)3加盐酸;Al(OH)3加NaOH溶液,Al(OH)3加NH3·H2O,观察Al(OH)3是否溶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Al(OH)3在学生的思维中就是碱,那么它能够与NaOH反应,很多学生就有点想不通了,那么教师在这里就应着重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来分析:Al(OH)3是一种弱电解质它电离时生成的H+和OH-都很少,当向Al(OH)3里加酸时,H+立即与溶液里少量的OH-起反应生成水,这就会使Al(OH)3按碱式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Al(OH)3不断地溶解;当向Al(OH)3里加入碱时:OH-立即与溶液中少量的H+起反应生成水,这样就会使Al(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