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有山的沉稳,亦不失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有花的艳丽,亦不失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发出一瞬间的精彩;有月的皎洁,亦不失酒的醇香,方能在“举杯邀明月”中尽情地洒脱。这一切的美丽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和谐的存在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作为自然界最智慧的生灵——人更需要和谐。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徒弟子对现实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的春秋时期,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确实令人称赞。十四中庸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做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为体,“庸”为用;“中”属内,“庸”属外,“中”是内在的依据,“庸”是外在的表现。用最平实的话说,“中”是适宜,是合适,“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变得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中庸之道》。一、字音无适(dí)狂狷(juàn)乡原(yuàn)讪上(shàn)果敢而窒(zhì)恶徼(jiāo)恶讦(jié)二、通假字然则师愈与与,通“欤”,吗乡原,德之贼也原,通“愿”,谨慎老实恶徼以为知者知,通“智”,聪明恶不孙以为勇者孙,通“逊”,恭顺无莫也莫,通“漠”,淡漠三、一词多义孰犹由与之四、词类活用必也狂狷乎形容词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民鲜久矣形容词作动词,缺少,缺失不得中行而与之动词作名词,中道,文中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小大由之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五、古今异义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古义:地位低下。今义:下游;卑鄙龌龊。恶不孙以为勇者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不以礼节之古义:两个词,礼,礼仪;节,节制。今义:表示尊敬、祝贺、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君子和而不同古义:不等同。今义:不一样。六、特殊句式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义之与比宾语前置句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定语后置句从文章第一则材料看,中庸之道具有什么特点?[点拨]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对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的观点应怎样理解?[点拨]“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给了我们什么启迪?[点拨]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之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