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二、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二、教师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四、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心境:信可乐也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用心爱心专心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