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李商隐诗两首·课文精讲《锦瑟》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先生,又号樊南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李商隐的一生是在唐王朝分崩离析,濒临瓦解的前夕度过的。他出生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式微的书香门弟,父亲早逝,家境困窘艰难。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李商隐被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开成二年(837年)以令狐家为奥援李商隐得中进士。同年冬,令狐楚卒,李商隐失去幕职,只得另谋出路。第二年,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很器重李商隐,后李商隐娶王女为妻。王茂元属李德裕党,而令狐楚属牛僧孺党。当时牛李党争激烈,党于令狐的人认为李商隐亲近王茂元是“背恩”,从此对他排抑打击,使李商隐“一生襟抱未尝开,,(崔珏《哭李商隐》)。此后,李商隐曾先后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大中十年(856年),他随柳仲郢进京,任盐铁推官,第二年罢职,回到郑州,不久病卒。李商隐是唐代后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他的诗歌艺术性很高,构思细密,想象奇特,语言精丽,寄兴深微。他的比兴和象征手法,不是简单的比附,而是更注重物与人的整体神合,更加空灵超脱。他的无题诗,由于善于表达非常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包蕴密致,演绎平畅”,便得众口流传,使人历久难忘。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二、《锦瑟》的写作目的及内容:关于《锦瑟》一诗到底是为何而写及写了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锦瑟”是令狐楚家青衣(丫鬟)的名字;有的说《锦瑟》写了瑟的清、怨、适、和四调,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有的说《锦瑟》是悼亡诗,“瑟本二十五弦,断而为五十弦,取断弦(丧偶)之意”;有的说《锦瑟》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有的认为是“自序、自伤”之词……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和王蒙的看法。钱钟书认为:“李商隐《锦瑟》则作者自道,颈联像‘神思’,腹联(即颔联)像‘体性’,两备一贯……”这里钱先生认为《锦瑟》是作者自道写诗经验及个中甘苦的一首诗,并指出中间两联是写构思中的“神思”(想象)和“体性”(艺术风格)的。关于王蒙先生的意见,这里引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在《一篇锦瑟解人难》中,王蒙提出了:‘何谓解诗,何谓诗解,何谓解人?’他指出了可以分五个层次。他认为《锦瑟》主旨是抒惘然之情,是一种失落感。首联从锦瑟起兴,回忆以往年华。庄生梦蝶、杜宇化鹃表达失落、困惑、幻化之感腰联(原文如此——引者)神游沧海蓝田,神交明月暖日,抒写寥廓、寂寞、悲哀、无奈、痛苦之情。末联“惘然”之情,即是失落、幻化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诗解,把握准确不走烦琐考证的路子,抓住心灵这根主线,真可谓直捣黄龙,一针见血。尽管王蒙之解合情合理,与近几年多数学者主张的‘抒写生平遭遇感受’说、‘为诗集序’说也相通,王蒙又认为‘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他甚至认为音乐家、旅行家、科学家都可有自己的《锦瑟》解。‘八句诗如八根柱子,读者完全可以在这八根柱子建造的殿堂里流连徘徊,自得其乐。’(第12—13页)这样的诗解,比像我这一类死守一家之言的学者宽容、民主、通情达理得多!”《马嵬》课文分析:唐代自杜甫以来,多有咏马嵬之变的诗,李商隐的《马嵬》是其中的杰作。《马嵬》是李商隐咏史诗中,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揶揄挖苦,其讽刺辛辣强烈。首联起句逆笔折入,次句即言唐玄宗出逃至马嵬之景况。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蓬壶海上见到了她,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传说中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永为夫妇的愿望渺然“未卜”,而现实中杨贵妃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用词的感情化,尽显唐玄宗的无奈,也颇具讽刺意味。颔联紧接首联次句,追述出逃的情景。夜间只听见禁军中的刁斗(又名金柝)声,哪里还能像平时那样在宫中听到报晓呢!这两句将出逃生活与宫内生活对照,又用“空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