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一、内容和解析:1、内容:本文是鲁迅的经典名篇,也是为“三一八”惨案所写的几篇纪念性文章之一。文中情感悲愤交集,语言犀利,爱憎分明,是纪念性散文的典范之作。2、解析:由于年代较远,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以往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政治性,因而给学生欣赏此文带来障碍。其实本文也是一篇较特殊的写人记事文章,如果能从“人”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去体悟革命烈士的品格魅力,去批判反动派的卑鄙下劣,那么学生的收益将会大大超过政治性的分析所得到的。因此,本文的教学按照“品人品文”的角度,带领学生在善与恶的对比中,在作者深沉的情感中去获得启迪,提升自我。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了解第二、三类人(即反动派、庸人)的所作所为及作者的态度、评价。(2)理清本文所写的三类人的所作所为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3)理解关键句子,疑难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2、解析(1)《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把纪念刘和珍与整个“三一八”惨案联系起来,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复地突出她“微笑”、“和蔼”、心地善良,实质是在塑造请愿群众的整体形象,表现出这是一群可亲可爱的有历史使命感的热血青年。(2)写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流言家的卑劣,是为了控诉批判他们。文章记叙简练,议论精辟,感情浓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品人”入手,领略烈士的人格魅力,体味鲁迅先生的悲愤情感,感受鲁迅文章中的强烈的爱与憎,并进而揣摩鲁迅语言的准确深辟的特点。三、教学诊断1、学生在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时,要理解作者对文中三类人的态度及评价,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2、.理解关键句子,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领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鲁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人生境界。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课文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全方位收集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以期拓展学生视野,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课问题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及牺牲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看反动派在这次事件中犯下了哪些罪行。生充当日本的走狗,出卖国家利益。生残酷虐杀爱国学生。生散布流言污蔑爱国志士。问题2: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设计意图:了解反动派在这次事件中犯下了哪些罪行。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了解反动派在这次事件中犯下了哪些罪行。2、推进新课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集团是一群卑鄙自私不知廉耻的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甚至用手中的屠刀残暴地砍向爱国群众。问题3:他们为杀人找了什么借口?生段政府下令说他们是“暴徒”,所谓的学者文人则散布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师鲁迅先生是怎么批驳的?问题4:鲁迅先生在第三部分通过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突出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突出了反动派的残暴,又批驳了所谓“暴徒”的指责。生在第五部分以“欣然前往”戳破了“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的无耻谎言。导入新课推进新课课堂小结问题5:鲁迅先生对他们持什么态度?生控诉。师概括准确,现在就请同学们把最能体现这一态度的句子画出来。师请同学们展示成果。生第四部分:“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生第四部分:“惨象,已使我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问题6:能解释一下这段话吗?生“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呵”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