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求诸己我们很多同学经常责怪父母、老师、同学、领导等不了解自己,不重视自己。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要想让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要想让天下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你自己应该怎么做?结合《论语》中“求诸己”这一专题,孔子认为我们应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一、字音不能徙(xǐ)百乘之家(shènɡ)博弈(yì)自讼(sònɡ)二、通假字非不说子之道说,通“悦”,喜欢今女画女,通“汝”,你君取于吴取,通“娶”,娶亲三、一词多义之其幸说病四、词类活用修己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定揖巫马期而进之使动用法,使……进见君子亦党乎名词作动词,偏私,偏袒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动用法,以……为耻五、古今异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后生可畏古义:令人敬畏。今义:值得害怕。六、特殊句式不患莫己知宾语前置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句是吾忧也判断句君取于吴介词结构后置句巫马期以告省略句孔子为什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点拨]从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孟武伯问仁这部分中,孔子评价三个弟子的依据是什么?[点拨]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当冉求提出“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时,孔子为什么对他提出了批评?[点拨]从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孔子为什么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点拨]“老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比生命更重要”,《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老师要虚心接受所有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意见,拒绝谄媚奉承的言行。老师在教学中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欣慰、高兴。做老师的要学习孔子敢于在弟子面前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和胸怀。孔子在“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中要表达什么观点?[点拨]这句话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你是如何理解“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含意?说说你的看法。[各抒己见]♣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还少吗?♣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自讼”——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就感情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